第一首阐明老庄明哲保身的哲学。明明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辱,却还是像孔子门前的金人一样,三缄其口,不加评判。知道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也只是暗地里点点头,决不在人前流露。终日以书为伴,对世事袖手旁观,就算是贫困到了极点,也快乐满足。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飘饮,也不改其乐。任世人在名利红尘中奔波,我自远离是非漩涡,这才是真正的知几之人。
第二首阐明了及时行乐的哲学。“今朝有酒今朝醉,且尽樽前有限杯。”管它明日愁来明日忧,我只管活在今天,活在当下,及时行乐,不辜负每寸光阴。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回头沧海又尘飞。日月疾,白发故人稀。世事变幻无常,今日还是沧海,一回头间,已尘土飞扬,化作了桑田。人生何其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问,青丝变成雪,白发故人稀。有限的生命如何能挡得住无限的时光,个人的渺小如何能抗衡宇宙的永恒?既然如此,何不及时行乐,无憾此身?
第三首阐明了随性天真的哲学。我不为世俗之事烦恼困扰,且只顺应本性饮酒吟诗。饮酒不会困扰我、恼我,诗思枯竭才会让我发愁。这里作者关心的根本不是稻粱谋,而是写不出诗。在世俗之人眼中,这简直是不食人间烟火、不通时务的一个怪人。而对作者而言,任它春秋冬夏变幻,任它日月星辰交替,我且优游世间,做一个“无用”之人。在吟诗饮酒中保全一片天真的本性,顺应自己最本质纯朴的内心,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所谓的天真与礼法、世俗约束相对,作者的理想是作一个超然世外的真人。
第四首阐明了淡泊名利的哲学。作者用张良功成身退、主动辞相,范蠡有功不受、泛舟五湖的历史典故来说明功成身退,才是上上之选。真正的智者仁者,是乐山乐水之人。在山山水水中,无论怎样都感到惬意,淡泊名利权位,方能感受到这当中的乐趣与至理。此典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的警醒作用,你想想看,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其实,作者用此句反问是警醒那些正沉溺于现实功名之中的人,醒一醒,看一看。这对当时热衷于功名的士子们无异于当头棒喝。
这四首曲子虽然开出了四个药方,但真正能做到者,恐怕并不多。对白朴而言,也是屈于现实的困顿与不如意,才发出如此感慨,中间隐隐带着几分不平与怨尤。在“九儒”仅居“十丐”之上的元代,希图明哲保身,及时行乐,随任本性,淡泊名利的思想虽有其消极的一面,却也曲折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那个时代投射在他们心灵上的暗影,抒发了他们的不平之慨。
[双调]沉醉东风
渔父
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白(pín):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
红蓼(liǎo)一种水边生的草本植物,开白色或浅红色的小花。
刎颈交:刎,割;颈,脖子。刎颈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机友:机,机巧、机心。忘机友指没有顾忌、甘于淡泊、与世无争的朋友。
点:数。
傲杀:鄙视。万户侯:本意是汉代拥有万户食邑的侯爵,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评析】 这首小令刻画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形象:一个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归隐江湖的渔夫。
曲子前两句“黄芦岸白渡口,绿柳堤红蓼滩头”对仗工丽,勾勒出一幅清丽的秋江图。作者用了“黄”“白”“绿”“红”四种鲜明的颜色,写景如画。写了芦、、柳、蓼四种植物,四种植物当中,除了绿柳不是典型的秋景,余者皆是。自《诗经》开始,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便用芦苇来代表秋季。而白,常与悲秋相连,“断肠白洲”可以为例。红蓼是秋季开花的植物。几处景物,无一不关合着秋,秋节是适宜垂钓的季节。而岸、堤、渡口、滩头,又无一不在关合着江。作者这样精心布局,用意何在呢?是为了引出下面要出场的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