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柳州KTV招聘网 > 柳州热点资讯 > 柳州学习/知识 >  孔颖达说“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

孔颖达说“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

2022-06-26 01:42:47 发布 浏览 736 次

孔颖达说:“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淡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情欲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

朱子说:“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克己复礼

人是天地之间有欲望、有情绪的生灵,能够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并能够推己及人,也能够从别人的情感流露中审视自己的心灵,审视自己的感情,从而体现出一种对美好感情的感知与认同。情生于中,激情起伏,抒发于外,令人可感可叹。深挚的感情,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相应程度上予以准确的体现,使人产生同感与同情而应和共鸣,则是美好而难忘的。人的心灵大可包容天地,胸怀万物,小则脆弱无助,援手之情也令自己不能忘怀,而这一切都蕴涵在我们的心灵之中。

感情如水,在于感同身受者的自我克制与导引。克制自己内心的情绪,含蓄内敛,使之合乎礼仪规范,过度地强调自己的情绪就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同样,自己的感情不能适度地表达又会使人觉得不通人情,因此,对于自己的情绪要有恰当的表达,从而达到和的境界。外感于天地,内应于体验,又能够中规中矩,不过度强调自我之心,使人们感于事,感于情,感于博大的心灵的包容。

孔子说:“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人情之至境,人性之至纯,人心之中正。

仁就是爱人也自爱

子夏(约公元前507年-?),名叫卜商,春秋末期卫国人,孔子的学生之一,小孔子四十余岁。孔子曾称赞子夏是好学深思有志务实的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他是孔子经世思想的嫡传弟子,以文学著称,对《诗》有深入的研究,通其义理。孔子死后,他“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咨问国政焉”,传授“六经”,尤其注重对《春秋》的讲授。从学的人数超过三百多人,名震当时,学泽后世。《史记·儒林传》记:“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在先秦思想史上,子夏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思想家,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唐玄宗追封子夏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他为“河东公”。

《礼记·檀弓》载,子夏晚年因丧子而悲痛过度,导致双目失明,离群索居,生活凄苦。曾子前去看望他说:“听说老朋友的眼睛失明了,我赶来看望,希望能为你分担痛苦。”于是二人相对,悲泣流涕。子夏悲愤地说道:“天啊!我并没有罪过呀!为什么让我承受这样的苦难呢?”曾子却对他说:“你怎么没有罪过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之间共同侍奉老师,那时我们互相研习,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后来,你离开朋友,独自回到西河讲学,使西河的人们把你称作老师,而不知道我们共同的先师的思想。只注重树立自己的名声,这就是不仁,是你的第一条罪过;你居亲人之丧,只是深陷于自己的悲痛,根本就不在意天下苍生的苦难,没有做出什么可以为人特别称道的事,这就是不义,是你的第二条罪过;你儿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不能珍惜保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这就是不孝,是你的第三条罪过。”曾子接着责问道,“那么,你难道就没有罪过吗?”子夏听后,扔掉手杖,恳切地致谢说:“我错了!我错了!我离开朋友独自居住太久了。”

灾难与痛苦的降临总是出人意料,谁也不愿接受。面对灾祸的打击,悲痛在所难免,其哀切怨尤之情,呼天抢地的悲愤不平,是人之常情,也是出自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但是,灾难又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旦发生,就不可改变,追悔也是无用的,哀痛也应有度。生命毕竟值得珍惜,死者已矣,而生者更应当担负起好好活下去的重任,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死者的安慰,更是对我们亲人的责任。正因为人人都有感情,人们都祈愿自己的亲人生活得更好,这同样也是死者生前的心愿。因此,我们无权过度悲愤、自伤。

致者中和,天地位也焉,万物育3焉。

所致:到达,达到。

也 位:正。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